第一部分 目標與基本要求
一、課程目標
農業氣象學是研究農業生產與氣象條件之間相互關系及其規律的科學,是應用氣象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門課程從農業生產與氣象條件的關系入手,主要介紹農業氣象要素(光、熱、水、氣)對農業生物的生長發育及產量形成影響的基本理論與基本規律、氣象條件調控技術及農業氣象模式建立的基本方法。課程以理論教學為主并適當配以實習,以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與解決農業氣象問題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
根據農業氣象課程特點及實際情況,要求學生掌握農業氣象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同時注意農業氣象原理在實踐中的應用,以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
第二部分 內容與考核目標
第一章 緒 論
1、了解農業生產與氣象條件的關系;
2、了解“土壤—植物—大氣”系統的機制、狀態和過程;
3、掌握農業氣象學的定義、研究對象、任務及其主要內容。
第二章 太陽輻射對農業的影響
1、理解光的生物學意義與植物的光學特性;
2、熟悉光在群體中的垂直分布規律;
3、掌握生理輻射、光合有效輻射、光周期現象、感光性、光飽和點與補償點、光能利用率等概念;
4、熟悉光周期學說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5、掌握光—光合作用關系理論及其分析方法;
6、掌握光能利用率的計算方法、限制作物光能利用率的因素及其提高途徑。
第三章 溫度與農業生產
1、了解溫度的農業意義;
2、掌握三基點溫度、農業界限溫度、活動積溫、有效積溫、作物的感溫性以及溫周期現象等基本概念;
3、掌握積溫學說及積溫不穩定的原因;
4、掌握積溫的求算方法及表達形式的改進方法;
5、熟悉積溫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氣溫日變化對農業生物的影響;
6、熟悉近地層及土壤溫度調控原理與技術。
第四章 水分與農業生產
1、了解水分的農業意義;
2、掌握吸濕水、毛管水、凋萎濕度、毛管斷裂含水量、田間持水量、土壤水勢、蒸散、作物需水量、作物水分臨界期與關鍵期、土壤水分滯后現象等基本概念;
3、熟悉土壤—植物—大氣系統水分傳輸過程、途徑和規律;
4、掌握作物需水規律、土壤水分特征曲線、土壤水分有效性等分析方法;
5、熟悉水分條件與農作物生長發育及產量形成的關系;
6、熟悉土壤水分調控原理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