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在組織領導、課程建設、隊伍建設、教學模式、社會實踐等方面多維發力,積極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努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加強組織領導,把牢“方向舵”。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學校黨委把思政課建設擺上重要議程,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工作格局。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課程育人工作小組等,不斷優化組織架構和體制機制,系統謀劃思政教學與科研工作。出臺《關于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實施方案》《課程育人實施方案》《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工程實施方案》等文件,對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全方位規劃、制度化安排。學校黨委書記、校長定期召開專題思政課工作會議,牽頭部署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等,努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質量發展。完善服務學生成長發展相關制度,推進各職能部門負責人深入基層聯系學生、關心學生、幫助學生,著力構建多層次、寬領域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發揮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市校區域協作牽頭高校作用,不斷強化市校區域間合作,建立健全集體備課、互聽互講、師資培育、家校社共育等機制,加快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強化課程建設,筑牢“主陣地”。堅持在強化思政課程建設上下大功夫,深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加強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培育單位建設,開好講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加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群建設,圍繞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外交思想以及“四史”、憲法法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設定課程模塊,著力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必修+選修”課程體系。積極推進課程思政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圍繞思政課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理論研究,努力用理論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把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邀請省內外知名學者及兄弟院校教師共同開展“思政引領‘晉’步”集體備課活動,充分調動各方資源,持續探索創新課程思政建設的新方法新路徑。鼓勵思政教師與專業課程教師聯合共建思政課程,努力打造一批思政“金課”,進一步提升思政育人實效。
抓好教師隊伍,建強“主力軍”。持續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在教師選拔、培育、考核等各環節各方面深化改革,著力建設一支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制定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方案和實施細則,實施更有針對性的人才引進政策,加大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加大科研團隊、學科帶頭人等引進力度。強化教師培訓,把課程思政意識和德育意識培養納入教師能力提升培訓體系,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師資培訓、新進教師培訓、骨干教師研修、集體備課教研等,著力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培訓體系與機制。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嚴格落實教師師德考核,將師德表現作為職稱評聘、職務晉升、干部選任、申報人才計劃、申報科研項目等工作的首要條件。加強教師聘期考核,優化評價考核及獎勵機制,激勵引導教師專注提升教書育人本領。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力度,劃撥專項經費,設立闡釋研究“黨的二十大精神”等專項課題,鼓勵教師加強學科重點難點和前瞻性問題研究,積極為思政課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創新教學模式,夯實“主渠道”。實施教育教學創新計劃,修訂完善《本科課程建設規范》《研究生課程教學管理辦法》等,將課程思政要求貫穿課程講授、教學研討、實驗實訓、作業論文等各環節。積極開發教學資源,建設課程思政元素庫,共建共享課程思政教學優秀案例。注重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優勢,圍繞“融什么”“往哪融”“怎么融”,組織集體備課活動,積極探索問題引導式、案例解析式、課題研討式、情景模擬式等教學模式,推動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向師生互動、全員參與轉變。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成效融入課堂教學內容,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激勵引導學生樹立“強國有我”的遠大志向。創新“美育+思政”形式,編演展演大型交響清唱劇《江姐》,通過舞臺實踐將藝術演繹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用鮮活生動的案例故事打動人,用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吸引人,將思政教育與藝術表演創新性融合,努力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重育人。
注重社會實踐,唱響“主旋律”。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不斷拓寬實踐育人渠道,實施“青年創新創業行動”“青春興晉社會實踐”等計劃,鼓勵支持學生參加各類社會實踐,組建理論宣講、國情觀察、鄉村振興等實踐團隊,把思政課堂搬到社區街道、田間地頭等,引導學生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加強紅色文化育人基地建設,與太行干部學院、右玉干部學院、大寨干部學院等共建紅色精神譜系研究基地,積極開展紅色文化實踐教學。面向中小學校、社區、企業等,成立學生理論宣講隊伍,用青年聲音傳遞青年力量,引導學生在理論宣講中了解國情省情、社情民情,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