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所代碼 | 院系所名稱 | 科目名稱 | 考試大綱 |
044 | 基礎教育學院 | 04401小學教育學 |
第一章 緒論 |
044 | 基礎教育學院 | 04402學前教育學 |
第一章 學前教育學的對象、任務及發展 第一節 學前教育學的對象和任務 第二節 學前教育學的建立與發展 第二章 學前教育與社會的關系 第一節 學前教育的產生和發展 第二節 學前教育與社會經濟、 政治、文化 第三章 學前教育和兒童身心發展的關系 第一節 學前教育和其他因素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 第二節 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對學前教育的影響 第四章 學前兒童全面發展教育 第一節 教育目的和學前教育目標 第二節 學前兒童體育 第三節 學前兒童智育 第四節 學前兒童德育 第五節 學前兒童美育 第五章 0~3歲兒童的教育 第一節 0~3歲兒童教育的意義、任務 第二節 0~3歲兒童教育的內容 第三節 0~3歲兒童教育的方式 第六章 幼兒園的游戲 第一節 游戲概述 第二節 學前兒童的游戲 第三節 游戲在學前教育中的運用 第四節 幼兒園游戲指導 第七章 幼兒園的課程與教學活動 第一節 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活動概述 第二節 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理論與模式 第三節 幼兒園教學活動的 原則和方法 第四節 幼兒園教學活動的過程、 環境和組織形式 第八章 幼兒園的日常生活和節日娛樂活動 第一節 幼兒園的日常生活活動 第二節 幼兒園的節日和娛樂活動 第九章 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 第一節 幼小銜接工作的意義和任務 第二節 幼小銜接工作的問題與措施 第十章 家庭、社區與學前教育 第一節 家庭教育及其作用 第二節 家庭教育的特點和要求 第三節 獨生子女教育 第四節 幼兒園的家長工作 第五節 社區與社區學前教育 第十一章 學前教師的專業發展及其培養.. 第一節 學前教師的職業特點和作用 第二節 學前教師的專業素養結構 第三節 學前教師的專業發展 第四節 學前教師的培養 第十二章 幼兒園管理、評價與研究 第一節 幼兒園管理 第二節 幼兒園教育評價 第三節 幼兒園教育研究 |
044 | 基礎教育學院 | 04403課程與教學論 |
第一編 課程與教學概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論的基本框架 一、核心術語 二、基本概念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論的時代特征 一、課程(論)與教學(論)的關系 二、大課程論 三、學科特性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論的主要價值 一、認識價值 二、知識價值 三、革新價值 第四節 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方法論 一、研究主體 二、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課程與教學基礎 第一節 歷史基礎 一、西方課程與教學的歷史基礎 二、中國課程與教學的歷史基礎 三、歷史基礎的研究與發展 第二節 哲學基礎 一、西方課程與教學的哲學基礎 二、中國課程與教學的哲學基礎 三、哲學基礎的研究與發展 第三節 文化及社會基礎 一、文化及社會基礎的意義 二、文化及社會影響的特征 三、文化及社會基礎的基本內涵 四、文化及社會基礎的研究 第四節 科學基礎 一、西方課程與教學的科學基礎 二、中國課程與教學的科學基礎及其發展 第五節 心理學基礎 一、西方課程與教學的心理學基礎 二、中國課程與教學的心理學基礎及其發展. 第三章 課程與教學概念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的影響 因素 一、課程與教學影響因素的種類 二、課程與教學的主要影響因素 第二節 課程層次 一、決策層次. 二、運行層次 第三節 課程的概念 一、課程的詞源 二、課程的指稱與組成 三、課程的定義 第四節 教學的概念 一、教學的詞源 二、已有教學定義 三、教學概念新探 第五節 學習的概念 一、學習的詞源 二、學習的指稱與含義 三、學習的定義 四、學習的理論與類型 第四章 課程與教學理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一、萌芽期 二、建立期 三、繁榮期 第二節 西方課程與教學理論流派 一、傳統流派 二、現代流派 三、新興流派 第三節 中國課程與教學理論流派 一、啟發式教學 二、主體性教學 三、情境課程與教學 四、概念重建主義課程與教學 第二編 課程與教學系統 第五章 教育內容 第一節 教育內容概述 一、教育內容的概念 二、教育內容的文化本性 三、教育內容的構成 第二節 一般教育內容 一、教育知識的概念 二、人文知識與科學知識 三、幾種新知識觀 第三節 具體教育內容 一、體育內容 二、智育內容 三、德育內容 四、課目教育內容 第六章 學生與教師 第一節 學生與教師概述 一、學生與教師概念 二、師生關系 三、學生與教師的權利與責任 四、師生賦權和參與 五、師生的課程經驗 第二節 學生成長 一、學生特征 二、學習理論 三、學習結果 第三節 教師發展 一、教師發展的概念 二、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 第七章 環境開發 第一節 環境概述 一、環境的概念 二、環境的類型 第二節 課程協作參與 一、協作參與機制 二、四大主題 第三節 學校文化 一、學校文化的概念 二、教師文化取向 三、校園文化 四、隱性課程 第四節 教育媒體 一、教育媒體概述 二、網絡多媒體的開發與應用 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第五節 學習環境 一、學習環境的概念 二、班課學習環境的空間利用 三、其他物理與心理因素 第三編 課程與教學過程 第八章 課程研制過程 第一節 課程研制概述 一、課程研制的概念 二、課程研制的階段 三、課程研制的參與者 四、課程研制的特性 五、課程改革 第二節 課程結構 一、課程結構概述. 二、課程類型 三、課程結構原理. 第三節課程研制過程原理 . 一、課程研制原理 二、課程研制過程結構 第九章課程規劃與設計 第一節 課程規劃 課程規劃的層次 二、課程規劃的步驟與任務 第二節 課程設計 一、課程設計的概念 二、課程設計方式 第三節課程與教學 資源 課程與教學資源的概念 二、課程與教學資源的類型與要素 三、課程與教學資源的開發 第四節課程與教學材料 一、課程與教學材料概述 二、課本概述 三、課本的結構與標準 四、課本的選擇與使用 第十章課程與教學目標 . 第一節課程與教學目標概述 一、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概念 二、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功能 三、教育目標的來源 四、目標的篩選 第二節 教育目標分類理論 一、傳統的目標分類 二、布盧姆等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 三、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 四、我國的課程目標分類探索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目標設計 一、課程與教學目標設計的基本程序 二、課程與教學目標設計的基本步驟 第四節 課程與教學目標表述 一、行為目標的ABCD表述方法 二、表意目標的表述方法 三、內部過程與外顯行為相結合的表述方法 四、目標表述的系統化 第十一章 課程實施與組織 第一節 課程實施概述 一、課程實施概念 二、課程實施的取向與水平 三、課程實施的影響因素 四、懸空課程 第二節 課程變遷 一、課程變遷理論 二、課程變遷類型 三、課程變遷阻力 四、課程變遷認同 第三節 課程實施模式 一、研究一開發-推廣模式 二、蘭德變遷模式 三、變遷阻力消除模式 四、組織發展模式 五、情境模式 第四節 課程組織 一、課程組織的含義 二、課程組織的要素 三、課程組織的主要途徑 第十二章 校本課程開發 第一節 校本課程開發概述 一、課程管理體制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 第二節 校本課程開發過程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模式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流程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優點與局限 第三節 校本課程開發趨勢 一、課程開發校本化 二、學校特色課程開發 三、補充課程開發 四、微型課程開發 第十三章 教學過程 第一節 教學過程概述 一、教學過程的概念 二、教學過程的本質 三、教學原則 第二節 教學過程結構 一、已有的理論與實踐 二、教學過程的基本環節 第三節 班課互動 一、班課互動研究的主題 二、班課互動研究的方法 三、班課互動研究的趨勢 第十四章 教學方法與策略 第一節 教學方法與策略概述 一、有效教學的概念 二、教學方法概述 三、教學策略概述 第二節 教學方法的特征與類型 一、教學方法的層次特征 二、教學方法的媒介特征 三、教學方法的行為特征 第三節 教學策略的層次與特征 一、學習策略 二、教授策略 三、互動式教學策略 第十五章 學習方式 第一節 學習方式概述 一、教學模式的發展 二、學習方式的概念 第二節 內容定向型學習方式 一、意義學習 二、掌握學習 三、發現學習 四、問題式學習 第三節 主體定向型學習方式 一、自主學習 二、合作學習 三、合作活動學習 第四節 整合型學習方式 一、研究性學習 二、媒介學習 三、變易學習 第十六章 班課教學技能(上) 第一節 班課教學技能概述 一、班課教學技能的概念 二、班課教學的產生與類型 三、班課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四、班課教學的改革趨勢 第二節 班課教學規劃 一、班課教學規劃的內容與種類 二、班課教學規劃的重點 第三節 班課管理技能 一、班課管理的概念 二、班課管理的有效標準 三、班課管理技能的主要領域 第十七章 班課教學技能(下) 第一節 班課教學實施技能 一、教師視角 二、學生視角 三、互動視角 第二節 班課評估 與評價 一、學習為本評估. 二、班課評估與評價的基本原理 三、班課評估的主要方法 第三節 課案研制 一、課案研制過程 二、課案編制 三、課案革新 第十八章 課程與教學評價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 評價概述 一、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內涵、功能及發展 二、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對象 三、課程與教學評價的類型 第二節 教材評價 一、教材評價的含義與指標 二、教材評價的過程、方法與工具 第三節 學生學習評價與評估 一、學生學習評價與評估概述 二、學業成就測驗 三、表現性評估 第四節 教師評價 一、教師評價的概念 二、教師招聘考核 三、教師教學評價 第四編 課程與教學美學 第十九章 課程與教學美學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美學概述 一、課程與教學美學的概念 二、課程與教學美學的發展 三、教學藝術的概念 第二節 常用的班課教學藝術 一、導課藝術 二、教授藝術 三、組織藝術 四、結課藝術 第三節 教學藝術風格 一、教學藝術風格的含義 二、教學藝術風格的特點 三、教學藝術風格的形成 |
原標題:2023年碩士招生考試初試及復試考試大綱
文章來源:https://yz.scnu.edu.cn/a/20220916/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