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一月份參加了研究生入學考試教育學全國統考,總分375分,其中專業課考了256分?;仡櫿麄€備考過程,我覺得確實有不少的經驗與心得,尤其是在專業課這一塊。所以,在這里我愿意與大家分享一下,讓大家在備考的過程中能夠少走一點彎路。
由于我本科并非師范專業,所以在備考之前,教育大綜合的基礎可以說為零,而在整個備考過程中自己真正完全主宰時間的時候并不是很多,可以說最后能夠取得不錯的成績除了一路堅持以外,更重要的是選擇好的方法。
我決定報考教育學大概是在四月份,當時學校還要上課,所以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現在回頭看看,真正給力的復習還是要到九月份以后。我覺得,在十月份以前大家多少會感到焦慮,因為這時候心里都還沒底。我建議在七月暑假來臨之前,可以先粗略的瀏覽每門科目的教材(下文我也推薦了教材清單),尤其是教育學原理和教育心理學這兩門需要好好理解的科目。建議非教育類專業的同學,或者之前沒有學過教育學原理及教育心理學這兩門科目的同學從中外教育史部分開始看起。因為如果你直接從教育學原理或是教育心理學這兩門比較難理解的科目開始看,很可能會覺得吃力,這樣難免打擊了積極性。在看教育史部分時,也需要自己現有一個宏觀的認識,按圖索驥,爭取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這樣對后期的集中記憶很有好處。比如在看中國教育史的時候,在大概瀏覽過一遍教材后,至少在頭腦里要清楚,中國教育史總體上分為那么幾段,о可以以年代為線來記憶,但是我覺得最好的方法還是以人名為主線,某一朝發生的某件教育事件為輔線這樣來記憶??傊谑罴僦罢堄涀?,別太累,因為首先此時你費再多的精力,把書背的再熟,到了十月、十一月估計還是會忘得差不多了,這個時候應該追求廣度,即廣泛涉獵教材,不用刻意去追求教材上的內容是否在考試大綱中有規定,你要相信,等你仔細研究過這幾年的真題以后就會發現,假如你想拿高分,“超綱”的東西太多了。所以還是好好看教材吧,不求能記得多少,但至少要專心看過,能有個大概印象。
到了七八月,也就是暑假的時候,這時候時間相對充足,很多人這個時候會面臨一個問題,就是糾結于到底是在學校復習呢還是回家去復習。我本人以及我的研友們得出來的一個普遍的結論便是,暑假是一個關鍵期,但是很多人并沒有好好的把握住,這其中又以回家復習的人居多。以我自己為例吧,我在暑假來臨之前是這么想的,回家要舒服一點,當時的心境便是回家要心無旁騖,閉關修煉兩個月,等到九月份能夠有一個很大的提高。但是實際的情況是,等回到家里,電腦就在旁邊,很多時候忍不住要去上個網,即使能夠忍住不去碰電腦,但是想做到專心復習還是很難??傊矣X得,即使意志夠堅強,效率仍然比不上在學校的自習室,周圍都是考研(微博)復習的同學那樣效率要高。所以我的建議就是,如果你的目標比較高,不容有任何懈怠的話,還是留在學校復習吧,你的收獲一定更大!
至于暑假復習的內容,在教育學部分,我建議大家開始看高教版的大綱解析,那本書不厚,暑假足夠你仔仔細細的來回看三四遍。當然,光看是不行的,還要注意方法。我的方法具體可以說明如下,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參考:
(1)因為已經有前期看教材的基礎,這時可以仔仔細細的先看一遍大綱解析,開始的時候會很慢,覺得很困難,但是記住,一定要堅持下去,而且一定要保證質量,不要求快,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慢點不要緊。
(2)分析真題。是的,確實是分析真題。不要覺得太快,不要覺得自己基礎還不夠而舍不得去碰真題。因為我這個時候?分析真題并不是要去判斷自己的當前水平,而是要通過真題來得到一份指導自己復習全程的地圖。我覺得這也是我在整個復習過程中的經典之處。主要分為兩部分工作:
首先從宏觀上,以各科目章節為單位,統計一下各章節自07年統考以來的出題情況,數據可以從歷年的大綱附錄中找到.
其次,是從微觀上,以關鍵詞為單位,遍歷高教版大綱解析,在具體操作上便是,將真題中出現的關鍵詞,不管是大題還是小題,不管是出現在選擇題的哪個選項中,都用一支熒光筆在大綱解析上進行標注,等你把這一步工作做完后,你的大綱解析應該已經是一本立體的大綱解析,章節的重要、次要程度很清楚,翻開解析,歷年出題具體到哪一段話也很精確了。
上面的工作應該在九月份之前完成。
在做到心中有數以后,下面建議結合上一步的工作,再仔仔細細的肯一遍大綱。這之后可以開始記筆記了。在記筆記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大綱解析已經在那里,你沒有必要去整理一份大綱解析的精簡版。建議以提問的形式記筆記,比如這樣:
每門科目都以問題的形式整理一份筆記,我自己稱之為大題筆記,因為主要是用來押大題的。我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每門科目最終都可以通過回答一些問題來記憶。在此之后,再把所有的問題匯總成一份目錄,目錄中在每道題的后面可以標上一個數字,指明這道題應該分幾個小點來答。在這之后,大家可以直接拿著目錄來背書了,照著上面一道一道的背,背不出來的立即翻看答案??傊矣X得這樣背書,效果相當好,記得當時除了教育學原理部分是花了兩天,其他科目都是一天就能背一遍。到了最后的時候,一個小時就可以將一門科目從頭到尾背一遍。
在整理筆記的時候也要注意,因為筆記針對的是大題,所以,已經出國大題的部分,就無須整理了;同時也因為筆記更多的是針對大題,所以小題部分,大家還是應該有所準備。說到小題,也就是選擇題,這里我也簡要分析一下:
選擇題我把它分為這樣幾類:
第1種,送分題:很簡單,不多說;
第2種,考記憶精確性的題目,比如哪一年的哪個文件講了什么內容,或者沒有講什么內容,這種題需要反復記憶。
第3種,理解題,這種題目考到是你對知識點理解的深度,無須多說,死記硬背是不行的,但是也不用害怕,多做點選擇題,你會發現其中有章可循。
第4種,積累題,顧名思義,考到是你的知識積累,你看過,就很容易答出來,你沒看過,那就碰運氣吧,而且這種題目目前數量呈上升趨勢。這時你前期的積累便體現出來了。
大概在十月中旬,你應該已經將筆記記得很熟了,不求一字不落,但是提到某個點你至少能說出來,該從哪幾點來回答。做到這一步,將會信心陡增,忽然覺得復習開始有意思起來,體現在開始尋找自己的復習方法。我當時是開始做專題筆記了,結合各科的具體情況,整理專題筆記,比如教育心理學部分,我掃描大綱解析,凡是不能很快說出所以然來的部分,便快速記成關鍵詞筆記,如下:
再比如,我發現教育史部分通常分析題出題都是比較類的,比如中外比較、中國人和中國人比、外國人和外國人比,這樣我又記了一份教育史比較專題的筆記。等等。
在十一月底,應該開始大量做模擬題了。有人問之前要不要做題目,還有人問哪些題目比較好,該做哪些習題集等等。這么說吧,市面上的教育學考研的題目我大體都做過,一句話,都很爛。如果非要從爛堆中調好點的,我首先推薦金圣才的習題集。不是說這個人水平有多高,而是因為他的習題集中的題目都是各師大在統考前自己出的真題,所以相對更有參考價值。如果你真的買了兩本或者以上的習題回來做過以后,那么你一定會發現它們之間有很多的題目都是重合的。所以,對于習題集就是一句話,沒必要碰。
至于模擬題,建議大家選擇一套即可,也沒必要做多仔細,僅僅是用它來進行模擬。模擬的是時間分配、答題技巧等,至于題目說啥,考啥,不重要,得分更不要放心上。我當時同一套題,選擇題有錯二十個的,有全對的,你要是較真,心理必然會有起伏,而到了后期,沉住氣是相當重要的。對于模擬題再多說一句,所有模擬題都會在封面上打上命中多少分等等,請千萬不要被忽悠,因為按照它的那個邏輯,你把大題筆記記熟了,押題絕對超過90%。
在這里我要聲明一下,背書是基礎,但是即使你把大綱解析背的滾瓜爛熟,即使你背了好幾本大綱也不能保證你拿到高分,能夠取得高分的最后一個關鍵點就是:答題。答題的能力不行,你的辛苦與努力很有可能是徒勞,這一點在我今年考完試后更是體會深刻。
我認為,答題的第一個要點不在知識,在心理,但是你對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同樣會影響到你的心理。我覺得這里最關鍵的一個要點便是,踏踏實實的背過書,肚子里有了貨,這個時候你必須在心理上完全主動起來。所謂主動,便是相對出題人的主動,考研是選拔性考試,題目注定不會簡單,但是題目再難,你心理上也不能先背打敗。翻開真題答題,再看看大綱解析,你會發現,能夠在大綱解析上找到玩玩整整的,一模一樣的,可以直接照抄的о答案,完全沒有。那么這個時候你就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