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人才為本。為進一步深化產業與高校的深度融合,12月27日,中南民族大學、武漢工程大學、湖北工業大學三所湖北高校與華為簽約合作建設“鯤鵬&昇騰產教融合育人基地”,旨在打造示范標桿,將“湖北經驗”、“湖北模式”輻射至全國更多高校,為湖北省乃至全國計算產業的蓬勃發展源源不斷輸送高水平人才。
在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和產教融合的背景下,促成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街接的關鍵是什么?如何解決高校計算機底層核心技術教學面臨的教師規模小、教材更新慢、產業與學校未建立系統性實習實踐體系等問題?近日,中國教育在線專訪湖北工業大學校長彭育園。
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接湖北省政府“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經濟發展戰略和“51020”現代產業體系,湖北工業大學近年來從優化專業結構,重塑課程體系,創新組織模式等方面著手,扎實推進學校新工科建設。2020年,湖北工業大學掛牌成立的芯片產業學院,推進芯片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2021年,該學院入選教育部首批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名單。
彭育園認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促成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的關鍵是“以人為本,多方協同”。“以人為本”是指“教育”、“人才”、“產業”和“創新”的核心是高素質、有思想的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好人才,用好人才,培養創新能量,營造創新環境,不僅是工作目標,也是實際的工作內容,是所有解決產教融合相關問題的核心。“多方協同”是指產教融合工作涉及到政府、高校、產/行業、企業以及相關的各方面主體,要形成良性的互動和持久生態,需要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執行過程中全面把握各主體的角色和權利、義務,堅持“全局思考”。
本次湖北工業大學與華為的“鯤鵬&昇騰產教融合育人基地”合作,主要采取高校、華為、政府共投共建模式,政府引導投入,高校教改升級,企業協同育人。在具體實施上,政府通過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向合作高校提供項目補貼、政策支持;學校采取“項目導向”的人才培養理念,通過與華為的具體項目合作,以實際的產業研發項目為抓手,由華為提供項目需求、基礎硬件平臺和一定的技術支持,讓教師和學生參與到實際項目的開發中,從而通過項目式實踐培養體系,讓學校教學走近產業技術前沿,實現教學內容、人才培養方式與產業的接軌;華為則提供鯤鵬/昇騰領域技術知識體系,專家講師賦能,實踐活動專業輔導,鯤鵬昇騰眾智計劃、鯤鵬昇騰優才實習計劃、人才發展加速計劃2022等權益資源。彭育園指出,與華為的合作能夠充分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促進產教供需雙向對接,完善政策支持,從而能有效解決新工科人才培養問題。
同時,為了解決計算機底層核心技術相關的教學體系目前還面臨教師規模小、教材知識體系更新慢、產業與學校未建立系統性實習實踐體系等問題。湖北工業大學與華為摒棄了以往簡單的實踐教學合作,開啟了全方面的升級版的合作:一是延用華為“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項目的高校實踐成果,重塑產業驅動的知識體系,共建課程;二是教師培訓,提升教師教學和實踐能力;三是共享教學實踐平臺和資源,讓學生有機會參與高水平平臺的實踐。
在理論教學中,湖北工業大學引入了華為代表性的鯤鵬CPU的體系結構作為案例,同時引進基于鯤鵬的實踐教學設備,結合實踐教學,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對當前主流技術的掌握程度,強化了教學與產業結合的緊密程度。彭育園介紹,目前的計算機體系結構教學沿用的是經典計算機體系結構教材,實踐教學則以仿真實驗為主要方式,“鯤鵬&昇騰產教融合育人基地”則從結合產業實踐、重視原創自主知識產權的理念出發開展了課程內容革新。
據介紹,“鯤鵬&昇騰產教融合育人基地”是華為在“智能基座”項目后的又一項人才發展關鍵舉措。彭育園期望,此次合作可以通過課程引進或在華為專家指導下,建設一批面向產業的優質課程,尤其是實踐類課程;通過培訓,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得到快速提升;通過實踐平臺共享與建設,開展一些面向產業真實課題的實踐。通過合作,培養企業亟需的產業人才,帶動高質量就業。
據悉,華為計劃在2022年新增50所“鯤鵬&昇騰產教融合育人基地”合作高校、新增100所基礎軟件專項合作高校,并通過“鯤鵬昇騰眾智計劃2022”、“鯤鵬昇騰優才實習計劃2022”、“人才發展加速計劃2022”三大計劃加持,向合作高校持續投入優質資源,共同開展圍繞鯤鵬、昇騰根技術的教學改革創新,繼續新增20多本教材和系列教輔,開放超過3000個眾智項目任務,提供1000多個華為&生態企業實習崗位、開源社區在線實習項目,并建立專項激勵鼓勵老師、學生了解開源、貢獻開源、發展開源,共同為操作系統、數據庫、AI框架等自主創新基礎軟件根技術的茁壯成長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