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部署要求,聚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大力加強勞育課程建設,著力豐富勞育實踐活動,全力完善勞育評價機制,聚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勞動教育體系。
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勞動教育培養機制。發揮學校學科優勢,通過優化培養方案、完善課程建設等,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制定《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施方案》,明確勞動教育要求,分別設定一定學時和學分,并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就業創業、實習實訓等納入勞動教育認定范圍。設置博士生社會實踐必修環節,配備實踐指導老師,全程參與指導、管理與評價,切實將勞動教育貫穿博士生培養過程。加強勞動教育課程建設,已建成《農事勞動實踐》等公共勞動平臺課程,多措并舉推進勞動教育進課堂。明確要求各院系結合學科專業特點開設專業實踐勞動課程,支持和鼓勵專業課教師在授課中結合專業內容開展勞動觀教育,目前已建成72門專業實踐勞動課程,實現勞育類課程在所有專業全覆蓋。
廣開實踐渠道,拓展勞動教育實施路徑。將社會實踐作為勞動教育的重要平臺,深入推進“三下鄉”“青年學者社會責任行動”等社會實踐活動,實施“行遠”“致遠”等專項實踐計劃,每年組織近萬名學生、近千支團隊開展社會實踐,打造學生受教育、長才干的精品實踐課程。大力推進志愿服務工作,持續創新志愿服務項目,引導廣大學子在志愿服務中涵養勞動精神、提高實踐能力,先后承擔G20杭州峰會、全國學生運動會、世界游泳錦標賽等大型賽會的志愿服務工作,每年參與志愿服務的學生達12萬余人次。依托“蒲公英”“挑戰杯”“互聯網+”等創新創業賽事平臺,大力支持學生開展基于創新的創業實踐,引導學生在勞動中培育奮斗精神。推動勞動教育常態化、生活化,鼓勵學生主動投身學生社區運營管理,積極參與教室、實驗室、食堂、校園場所的衛生保潔、綠化美化、公共秩序管理等工作。充分挖掘勤工助學工作的勞動育人內涵,在校內設立2300余個勤工助學崗位,每年參與人數達1.1萬余人次。
夯實組織保障,優化勞動教育生態環境。成立勞動教育評價工作小組,細化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有關勞動教育的相關要求,健全和完善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標準、程序和方法,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依托信息化手段實現學生勞動教育過程記錄,將勞動素養評價納入學生評價體系,并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整合各方資源,聯合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基層社區等協同推動大學生社會實踐共同體建設,引導廣大學子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中深化勞動實踐、強化勞動育人。積極選樹優秀志愿者、公益之星等典型,大力宣傳勞動教育的典型做法、典型人物及典型事跡,弘揚“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主旋律,營造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