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科目代碼:[616]
考試科目名稱:微生物學
一、考試目標
(一)考查考生對微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專業詞語和技術原理掌握的程度。
(二)考查學生對微生物的系統分類、細胞結構與功能、營養與培養基、生理代謝、生長與控制、遺傳變異、生態學和免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以及相關實驗技術的掌握程度。
(三)考查學生應用微生物學相關知識和技術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試卷結構
(一)考試時間:180分鐘,滿分:150分。
(二)題型結構
1、名詞解釋: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
2、判斷題: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3、問答題:7小題,每小題 10分,共70分。
4、實驗設計:1題,20分。
三、答題方式
閉卷筆試。
四、考試內容
(一) 微生物學基本概念和意義
考試內容:
微生物及微生物學的定義,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和重要類群,微生物學的發展歷史及重要事件和人物,微生物的發展與現代人類進步的關系。
考試要求:
1、了解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學的研究領域和相關學科。掌握微生物學中常用科學詞語和名稱。
2、了解微生物的多樣性概念,包括物種多樣性、形態多樣性、發育多樣性、代謝及遺傳多樣性,微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活動的重要生物資源。
3、了解微生物學發展史是伴隨人類文明和技術進步的漫長歷程;微生物學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的進步。
4、了解微生物對生命科學基礎理論研究的貢獻,以及在醫藥、工業、農業、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應用。
5、了解我國學者在微生物領域的研究和貢獻。
(二) 微生物的形態、構造和功能
1、原核生物的形態、構造和功能
考試內容:
原核微生物中細菌、放線菌的形態、結構及菌落特征,革蘭氏染色的重要意義;其它原核微生物藍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等的基本特性。
考試要求:
(1)了解原核生物的細胞結構,認識細胞壁、細胞膜、核區(異核體)、核糖體、內生孢子、鞭毛等結構和功能性狀,以及在微生物多樣性研究中的意義。
(2)掌握原核生物的現代分類體系與鑒定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包括革蘭氏染色、形態觀察、生理測定、生化活性分析、細胞化學分析、核酸(RNA/DNA)分析、蛋白質分析等表觀和分子信息在分類鑒定中的綜合應用。了解原核微生物的命名法規。
(3)了解和認識原核生物的物種多樣性。了解細菌(狹義的)、放線菌、藍細菌和古菌的重要代表種群的基本特性和在研究生命現象中的意義。
2、真核生物的形態、構造和功能
考試內容:
真核微生物細胞結構與功能, 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間的主要區別,酵母、霉菌的細胞形態、結構,繁殖方式,菌落特征等,細菌、放線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特征的異同點。
考試要求:
(1)了解什么是真核生物? 真核微生物的主要類群。
(2)了解真核微生物的細胞結構與功能, 比較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間的主要區別。
(3)了解和掌握真核微生物的分類與鑒定的基本方法。認識真核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了解酵母菌、霉菌、蕈菌的主要代表種群的生物學特征和實際意義。
3、病毒和亞病毒
考試內容:
非細胞生物的定義,病毒的大小、形態組成及結構,病毒的增殖方式和過程;目前已知的亞病毒的種類和其基本特征,病毒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考試要求:
(1)了解病毒的基本特點、病毒的結構、病毒大小以及病毒的寄主和種類。
(2)了解不同類型病毒侵入寄主細胞后復制周期所包括的吸附、穿入、脫殼、轉錄和翻譯、組裝及釋放等主要環節。
(3)了解烈性噬菌體和溫和性噬菌體的定義和相關概念。
(4)了解什么是亞病毒?亞病毒包括的類病毒、擬病毒、朊病毒等的特性。
(5)了解病毒檢測的主要方法。
(三)微生物生理和代謝
1、微生物的營養和培養基
考試內容:
微生物生長繁殖所需的六種營養要素,微生物的營養類型,培養基配制的原則和方法以及培養基的分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