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00分,具體考試時間見復試通知。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結構
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等
二、考試目標:
掌握新聞史論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
三、考試范圍:
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
1.外報在華的產生與發展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概況。
外報在華的壟斷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2.國人辦報活動及其民族報業的勃興
第一次國人辦報高潮的特點、代表報刊及其重要意義。
第二次國人辦報高潮的三大基地、代表報刊及其特點。
3.民族報業職業化走向
民族報業職業化走向。
民族報業職業化表現。
4.報業在新文化運動中的發展與無產階級報業的興起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及其代表人物。
《新青年》與《每周評論》等報刊概況。
無產階級新聞事業誕生的標志及其表現。
邵飄萍的新聞經歷及其貢獻。
5.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的發展、成熟與全面勝利。
紅中社、《紅色中華》等的基本情況。
革命根據地新聞事業的特點。
《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的基本概況。
反“客里空”運動。
黨的城市工作方針的提出。
6.新聞統制下民營新聞事業的艱難發展
國統區民營新聞事業的代表性報刊《申報》、《大公報》、“世界報刊”系列的基本概況。
國統區抗日救亡運動中的代表性新聞記者范長江和鄒韜奮的經歷和貢獻。
“拒檢運動”和“第三條道路”的基本情況。
7.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建立
建國初社會主義新聞體制與方針的確立。
建國后我國新聞報道業務的建設情況。
1956年社會主義新聞工作改革及其歷史意義。
8.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曲折發展
我國新聞事業的超前發展與全面調整。
1956年以后新聞工作在挫折中改進的基本情況。
9.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日趨繁榮
新聞事業的撥亂反正與真理標準討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觀的形成。
我國新聞體制改革的情況。
四、主要參考書目
黃瑚著:《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第二版),“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