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齊魯工業大學

                                                                        當前位置:考研招生在線 > 考研備考  > 考研心得

                                                                        對話導師:怎樣快樂讀書?

                                                                        時間:2015-06-15 11:41:33     作者:考研招生在線

                                                                        作者簡介:

                                                                        戴世強,上海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

                                                                        時下,年輕人讀書不那么快樂,課業太重,壓力太大,中考、高考的“緊箍咒”壓得很多孩子喘不過氣來。大學里,快樂讀書者的比例不算大,也有“快樂自流”過頭的,最后嘗到“被關住”的苦果;不少大學生隨波逐流,沒有感受到讀書之樂。研究生中,真正快樂讀書的也為數不多,更多的是被“學位” “求職” “前程”的“韁繩”牽著鼻子走,難以品嘗讀書、做學問的無上樂趣о?。我讀過近22年書,也經歷過這三個過程。

                                                                        怎樣快樂讀書?根據自身的經驗,我認為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做起:

                                                                        一、除了確定人生大目標之外,不斷給自己設定學習小目標。例如,三個月里瀏覽一本經典學術著作(初步讀懂);兩周內做完數理方程的10道難題等,一旦完成,就會覺得很快樂。我在大一放寒假之始,規定о自己要做吉米多維奇的《數學分析習題集》中的300道題目,于是,大部分時間把自己關在小房間里快樂地做習題,直到當天的指標完成了,才伸伸懶腰站起來,心里美滋滋的。

                                                                        二、用批判的眼光去聽課。我上課特別專注,不放過老師的每句話。由于事先做過預習,對所聽的課程內容心中有數,在接受老師合理演繹的同時,對他(她)的講述不斷在心里做評論:對于講得巧妙之處,暗暗叫好;對于講課中的敗筆,則暗自批判,有機會則公開評論。高中時教三角(當時的數學課分成代數、幾何、三角這三門)的老師最怕我舉手,因為我常提出比他更好的演證思路(我至今仍感謝他允許我打斷他講課的寬容)?,F在不少課堂不允許這樣亂插話,但批判仍可在暗地進行,如果在心里成為“贏家”,不是很可以自得其樂的么?

                                                                        三、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結成“死黨”,不斷切磋學業。一人苦讀有點悶,不如三五成群地讀書。我的導師郭永懷先生(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在南開讀書時就組織了名為“微社”的讀書會,一起追求知識和讀書樂趣。我在高中時,四個同學自發地成立奧數小組,課后在一起啃難題,做出來了就大呼小叫,還拿自己可憐的零用錢買糖果來“犒勞”自己。在大學里,畢業論文也是與一位同學合作的,半年時間里,幾乎天天討論,很多結果有時分不出是誰的主意,最后,我倆一起得到畢業論文的全班最高分。研究生時代,八個人住一個寢室,自然地形成學英語的“死黨”,每天起床后睡覺前,“半英語半漢語”地插科打諢,例如,我們去WC的暗語是“see aunt”(“go to see my aunt”的縮略說法)和“pass water”,這是集體背誦《英華大詞典》的“成果”。直到現在,我們的課題組seminar里一直在快樂地討論著,有時“沒大沒小”地爭論得臉紅耳赤,不亦樂乎。去年,上海大學一批本科生發起組織晨讀社,每天清晨幾十個人在校園的泮池邊結伴讀書,我獲知此事后,立即撰文大聲叫好,我最近打聽了一下,據說,晨讀活動還在有效地進行著,這種做法值得提倡。

                                                                        四、不斷小試牛刀,“炮制”一些“小作品”。學過的知識用了才記得住。例如,研一那年學哲學,一般人覺得枯燥,我就給自己岀一個題目:“試論哲學與力學的關系”,除了認真聽課以外,課后自己搜集資料、讀大部頭著作,特別把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啃了一遍。幾個月下來居然湊成一篇洋洋萬言的小論文。碰巧,課程結束時,考試的題目是“論哲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要求在三個小時里寫出一篇論文。由于我早有準備,洋洋灑灑地敷衍成文,居然得了創紀錄的95分。英語作業中有作文,我和同學就把每個周日變成快樂的星期天,花兩三個小時寫英語散文,每次都被老師改成“一片紅”,還加有“Very good”的批語,看了十分開心。平時,看到一本好書,聽了一個有趣的學術報告,就隨手寫一點讀后感或評述,既整理了所學的知識,又練了筆頭,也成了我記得不少往事的緣由。

                                                                        五、不同的時間讀不同的書。每一天,人的活力總在不斷變化,要尋求讀書的快樂,就得在不同的時段讀合適的書。我年輕的時候,若有一天的自由支配時間,一般早起學英語,頭腦清醒,記得住;上午精神好的時候讀難懂的專業書;下午有一段時間昏昏欲睡,就讀內容簡單的書;晚間精神好,盡力啃難題,想艱深的問題;零碎時間讀報、讀閑書。這一習慣一直沿襲了下來,例如,近來養成了每天泡腳的習慣,就利用這20分鐘時間,讀一份八版的《文摘報》(去年為上海交大出版社做事后收到的“禮品”),雙腳和腦袋一起享受美好時光,悠哉游哉!

                                                                        上面這些法子是我自己琢磨出來的,青年朋友們可以參考,不一定管用,合適的好法子還得自己創造。

                                                                        總而言之,我一直在快樂地讀著書,覺得活得很充實。

                                                                        在線報名申請表
                                                                        上傳

                                                                        上傳格式要求:jpg、png、zip、docx、、doc、xlsx、xls、pptx、pdf(100MB),最多上傳10個文件